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山西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必须履行的重大使命。

连日来,记者跟随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使用情况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调研组来到长治,走进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长子玖兴炉响铜乐器厂等处,了解当地在非遗项目科学保护、有序传承、创新性发展等方面的新探索,以及在推动山西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全方位扶持

加强非遗项目保护

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位于长治市潞州区太行西街。记者走进该馆,见到了馆长李卫东。他向记者介绍,堆锦原意指堆起来的花,也叫“堆花”。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工艺精湛,有浮雕般的效果,所以被称为“立体国画”。

据记者了解,该馆收藏的500余件(套)明清以来的堆花作品和画稿,属于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潞绸标本。这些堆花作品,凝聚着堆花匠人的智慧和心血;传承有序的艺术脉络,展示了上党堆花的“前世今生”。

“我这个馆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李卫东说,“投入了300多万元才建成,并于去年9月开馆。我们坚持向公众免费开放,就是要让这一古老珍贵的传统技艺被更多人所熟知,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李卫东自筹资金建设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只是在长治市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当地民众参与保护发展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治市政府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成立保护专班,设立保护机构,不断健全保护机制,并在保护资金的拨付上给予有力支持。从2016年开始,该市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出台向市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发放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上党区从2015年开始,每年对区级、市级、省级传承人分别给予500元、800元和1500元扶持补助,重点非遗项目给予1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

更值得一提的是,襄垣县作为全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示范县,通过强化政策、资金、人才支撑,使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日臻完善;率先在长治建成县级非遗体验馆,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该市乃至全省前列。

目前,长治市已经有潞安大鼓、上党梆子、襄垣鼓书等1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精卫填海、武乡顶灯、西火秧歌等10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黎城剪纸、申氏制鼓、上党砖雕等347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此外,该市还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7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2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7名。

发挥“传帮带”

拓展非遗传承队伍

长子县素有“铜乐器之乡”的美称,是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之一。该县艺人制作的响铜乐器以铜、锡为主要原料,经过配料铸胚、锻打、成形、热处理、冷整形、抛光和定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一件精美的响铜乐器,需要匠人具有多年的制作经验以及悟性,特别是很多技艺都难以被现代技术所代替,因此这些乐器弥足珍贵。2008年,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该县南漳镇西南呈村的玖兴炉响铜乐器厂,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厂创始人闫改好是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该厂,闫改好向记者介绍了制作铜乐器最关键的锻打和定音两个环节:“在锻打时,需要4个人共同抡锤锻打,以确定一件铜乐器的厚薄和平整度;定音是最后一道程序,也是难点。定音需要好把式,不但要熟悉各种戏剧曲调,还要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可以说,这些制作技艺是老祖宗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记者 栗美霞)

标签: 非遗项目保护 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治市潞州区太行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