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予以湘湖不同的馈赠。春,是生机;夏,是热烈;秋,是唯美;冬,是静谧。

午后,沿着湘湖水街的青瓦小径向前,冬季日光的视线越过黛瓦石桥,落在水面,直透湖底墨绿“森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艘透明船,静静漂浮水面,随着荡漾的波纹,船只向前,划开清澈见底的湖面。从相机的取景框里望去,阳光、石桥、古屋、湖水,构成一幅如梦般绝美画面。路过的几位旅客轻声感叹,像是来到了四川的泸沽湖,找到了浪漫的诗与远方,寻到了宁静与祥和。

科技治水现“绿洲”

而这番梦幻场景,在一年前,还是另一种景象。

地处越王路中段的湘湖水街水域,因为流动性较差,生态结构单一,水体自净能力较弱,致使漂浮的植物覆盖水面,水质浑浊,与景区的美景格格不入。

得益于湘湖“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片水域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

近年来,湘湖以“全域管理、湖岸共治、精准提升”为抓手,多措并举推进水环境治理,总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打好了景区生态牌,擦亮了湘湖“水名片”。在湘湖水街科技治水示范项目中,湘湖管委会与国泰环保、英希捷携手同行深化合作,成立湘湖环境研究院,创新性地使用“黑科技”,在不破坏原水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了水体污染、自净能力和景观效果等问题。

水街湖底有一片“沉水森林”,这是湘湖利用经典生物操纵原理让湖水清澈见底的“秘密武器”。

水体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湘湖在分析原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后,找出了水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失衡原因,通过完善构建“水下植被—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恢复了“草型清水态”自净系统,提高水域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修复效果达到长效稳定。

通俗来说,就是通过控制食浮游动物的鱼类数量,增加有益微生物和浮游动物,从而减少浮游植物数量(以藻类为主),另外,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利用植物的叶吸附水体中的颗粒物,植物的根固定底泥,减少底泥中颗粒物汇入水体中,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

通过抛种种植,湖底成片的墨绿水草是一种四季常绿的净水型沉水植物,名叫矮型苦草,能高效吸收氮磷等污染物。

这种植物光合作用也很是强大,增加的光合细菌、氨氮降解菌等微生物与其他水生动物共同促进了水域的自净功能。

为了满足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湘湖还在水街来水汇入口处设置石墨烯光催化网,促进了水中大分子物质的分解,为水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街底泥进行底质改良的同时,利用船+拖网驱赶水体中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工作人员还会根据需要投加微生物所需的元素,投放一定量的如食藻虫、大型溞、光合细菌等浮游动物和微生物。

此外,湘湖还安装了临时曝气设施,为沉水植物提供所需光照和氧气。

湖水中央立着几个蓝色“水桶”,不久前,还有游客好奇地询问,为什么会在小小的湖内设置“喷泉”,事实上,这是湘湖为水街量身定制的高效异位净化系统,通过絮凝、沉淀等手段将河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分离出来,降低河道中颗粒物浓度。

小小的水处理设备能力“巨大”,每小时处理能力可达到50立方米,约7天就能实现一次全部水量的整体循环。

成效已然显现,如今,漫步湘湖水街,第一眼就被透明度极高的水域所吸引。据了解,实施生态修复后,水街水体透明度由项目实施前的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水质有了极大提高,彻底解决了氨氮、总磷超标的问题。

水街成了名副其实的“水”美“街”繁,湘湖的生态发展之路还在继续延伸、拓宽,未来,这里还将呈现什么样的光景?

一切可期。

标签: 生态系统 沉水植物 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