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办事员、和事佬、哨兵……他们的性格画像关键词:奉献精神、热心、责任心

洞察“青萍之末” 微网格起大作用


(资料图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假如当青萍之末的飘动,被第一时间捕捉,或许能提前预知劲猛彪悍的大风。

而对于城镇社区治理来说,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正如“青萍之末”,却关系着区域治理的全局。

今年5月,根据省市网格建设最新要求,我区制定了微网格治理工作机制。全区划定网格总数1528个,结合规模大小、实际居住人口等因素,细化成16830个微网格;同时以学校、工厂、商超综合体等企事业单位为管控单位设立若干个专属网格。

对社区来说,经历了大网格到微网格的转变,“有事情找微网格长(员)”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和习惯。这些散布社区的微网格长(员),充分发挥着“前哨”和“探头”作用,成为居民身边实时待命的“办事员”和“调解员”,方便居民“网格里的事在网格里解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小区。

范例:微网格长有大能耐 范例频现见真招

案例一:阳台上种菜起冲突 微网格长化身“和事佬”

“远亲不如近邻,有事好好商量,不要为了一点小事情伤和气。”6月底,在新街街道长山社区微网格长沈利民的耐心劝解下,因邻里纠纷争执不休的居民王某和张某终于握手言和,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为细化完善治理体系,创建和谐家园,5月中旬,长山社区新组建了20个居住点微网格。每一个微网格下辖50至80户人家,并选举产生一名微网格长。

微网格长以党员为主,在居民群中比较有威信,同时必须居住在本微网格内,熟悉本微网格内的居住人员。这些必备条件使微网格长在开展工作时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经过专业培训,20名微网长在化解调处居民矛盾纠纷方面成绩凸显,有效促进了社区平安建设。

长山社区第一微网格和第二微网格交界地(长山街12号)有一处小产权房,二楼北面有一个80平方米的露天阳台。王某和张某毗邻而居。

几个月前,王某在阳台上放满了泡沫箱,种植了丝瓜、葫芦、南瓜等农作物,随着枝叶蔓延,堵塞了楼道口,不仅给张某一家的出行造成不便,还影响了环境整洁。

为此,张某和王某闹起了矛盾,不仅在言语上起了冲突,甚至发展到要动手的地步,幸好被闻讯赶来的微网格长沈利民及时制止。

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沈利民分头做起了两人的思想工作,一边指出王某私自霸占公共阳台种菜的行为不对,一边劝导张某要平心静气解决问题。在沈利民的反复劝说下,张某的态度有所缓和,王某也答应尽快将农作物清除干净,并答应以后不在阳台上种菜。

案例二:点蚊香起火 微网格长出手化险为夷

今年8月8日傍晚,城厢街道里横河小区微网格长田师傅吃过饭后踱出门,开始了常规巡逻。当他步行至城北路25号居民楼时,发现一楼的住户家中正冒出烟雾,他瞬间警觉起来,担心可能是电器着火了。

田师傅连忙敲起住户家的门,但没有人应答。他马上想到社区张贴在楼道口的公告牌,按公告牌上的联系方式,第一时间联系了城厢街道消防应急救援中心,并向网格长报备了相关情况。

网格长马上联系了社区警务室,并很快与巡防队员一起赶到现场。大家举着灭火器破门而入,发现窗边点着一盘蚊香,引燃了边上的垃圾桶,而在不远1米的地方还放着一个煤气罐。幸好发现得及时,火情很快被扑灭。

经询问,这是一户出租户,父母白天外出上班,只留8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因为家里有蚊虫,孩子便点了蚊香,并将其随意放在垃圾桶旁边。晚饭后一家人外出,根本没留意到蚊香还点着。

事后,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此次“灭火”事件虽小,却体现出网格的“大”力量。正是在微网格长果断、冷静的处置下,在网格工作人员的联动下,才避免了火灾的发生,减少了居民的财产损失。

案例三:微网格长及时发现可疑情况 多方联动挽救中风病人

“廖书记,你有没有杨师傅家人的联系方式?我们一天都没看到他了,很担心啊!”11月21日下午4点左右,微网格长汤惠君急匆匆跑进西河路社区办公室,焦急地问社区书记廖芬锦。

汤阿姨和杨师傅都住在郁家弄4幢,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因为杨师傅平时一个人住,汤阿姨特别留意他的情况,但是今天一天都没有见到他人。“老杨家的狗一直在叫唤,没停过,家里也没有电视机的声音,他会不会出事了?”

网格长徐一峰听说后,立马赶去杨师傅家,敲了十多分钟门,果然无人应答。廖芬锦赶紧联系杨师傅远在富阳的外甥,也说当天没有联系过杨师傅,也不清楚具体情况。多方联系失败后,廖芬锦一边打电话给社区民警许列锋,请求派遣民警协助,一边安排工作人员外出找人。

不一会儿,多名警务人员来到社区,协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上门。在多次敲门及拨打电话仍旧无人应答后,廖芬锦再次联系了杨师傅的外甥,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当机立断,迅速指挥工作人员搬来加长梯,决定从阳台进入杨师傅家。架好六米高的梯子后,由一名警务人员先行爬梯进入,他一进入室内就发现情况危急,赶紧一边开门叫人帮忙,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

原来杨师傅已经中风倒地,头部卡在床边的凳脚下,性命危在旦夕。

之后,杨师傅顺利被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当天晚上,医院传来好消息,杨师傅已脱离生命危险,身体状况平稳,大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探索:微网格员身兼数职,让基层“触角”更灵敏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这种管理模式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

“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业内人士分析。

而要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一大批微网格员。那么,人从哪里来呢?

根据省市网格建设要求,我区制定了微网格治理工作机制,全区划分为乡村微网格、城镇微网格、专属微网格三类。其中在城镇,社区以楼幢为基本单元划分微网格,一般以30-50户为标准,超过50户的楼幢,结合楼道、楼层实际可划分成2个及以上微网格。单个微网格内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1名微网格员,优先考虑有情怀、有精力、有能力的优秀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群众骨干和新居民代表担任。

在众多的城镇微网格模式中,城厢街道的“楼长制”独具特色。城厢以楼道为最小治理单元,细化微网格,全面实行“楼长制”服务模式,形成“居民吹哨、楼长报到”的工作机制,有效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

城厢街道现有35个社区,划分为183个大网格。按照管辖户数不超过50户(或者管辖人口不超过120人),街道划分为1930个微网格,相应由1930名楼长解决“最后一米”的治理难题。

“这是一支很庞大的民间力量,他们的性格画像就是有奉献精神、很热心、特别有责任心。”一位资深社区工作人员谈到,社区众多微网格员是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精准与温度”。

那么,微网格员的工作机制又是怎样的?

在城厢,楼长就是微网格员,又叫微网格长,或由居民报名自荐、社区在平时工作中挖掘、老楼长推荐传承、政审考察等,通过社区党员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流程产生。目前,城厢已形成“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即楼道)”纵向的四级管理架构,压实四级责任机制,形成四级共治体系。同时,推出民情“1141”直通车,规范楼道事件处置流程。一线队伍收集信息。

楼长通过微信群、上门走访等渠道,实时掌握楼栋居民信息,快速排摸楼栋安全隐患,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上传“萧山区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

事件受理后,借助“综合信息系统”,街道智治分中心将事件指派至相关职能部门、社区网格,并实施紧急事件相关部门15分钟到达现场处理机制,力争事件在第一时间发现、在萌芽状态解决。四方联动解决问题。事件处置过程中,建立楼长与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的“四方会商”机制,有效充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打通群众诉求解决的“微循环”。一名楼长及时反馈。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后,由楼长对事件进行跟踪反馈,及时掌握事件动向,防止事件复燃升级。

今年8月18日发生的一起处置,就是最典型的微网格力量体现。那天下午2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城厢街道藕湖浜社区卡口志愿者发现一名老人仰卧在余家弄1幢的楼梯台阶上,便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网格群告知了社区工作人员。

藕湖浜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该社区老年人较多,尤其是独居高龄老人,高温天里更需要时刻关注。今年夏天,社区利用微网格长、网格员、邻居和卡口志愿者等“微力量”,“盯牢”每一位独居高龄老人,大家每天上门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确保老人安全度夏。

如果说微网格是一张网,那微网格员就是串联其中的那一条线,担当社区基层治理的“眼、耳、口、手”,进一步延伸微网格的神经末梢,疏通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

“在城厢,微网格员就是我们的楼长,他们以党员和居民骨干为主,对本微网格内的居住人员非常熟悉。一旦网格内出现什么情况,楼长都会第一时间知晓,并及时反映给社区。”城厢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平时他们履行着宣传员、服务员、联络员的职责, 而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会议安保等工作中,他们又第一时间响应社区号召,服从应急指挥,履行好战斗员职责。他们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有着这种精神的微网格员,几乎遍布了萧山各大镇街。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既是百姓中的一员,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百姓,而是一个光荣的名字“微网格员”。

标签: 工作人员 城厢街道 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