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暖暖后续报道之一 百份健康大礼包公益活动持续进行中

留萧过年 他们一直在为我们坚守

杨茗正在ICU病房护理病人


(资料图)

戴芳(左)和同事在工作中

王刚在工作中

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大街小巷的路灯、彩灯、花灯照亮着人们回家的路。然而,每年春节,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岗位,守护一城灯火。昨日,本报联合区总工会推出的萧暖暖“留萧稳岗”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为百户留萧过年家庭送上一份“健康味”的过年大礼包,向就地过节坚守岗位的员工送去区总工会的关爱,让留萧员工暖心、安心、舒心,让在异地他乡的他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兔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后的第一个春节,与大部分准备踏上归程的务工人员不同,白衣天使们仍然选择在岗位上坚守,下面讲述的三个故事正是来自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

区中医院ICU护士杨茗:

留萧的第十个春节

想家,但我选择留守

年关将近年味浓,在稳妥有序实施“乙类乙管”、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背景下,让游子们回家的路更近了,但是对于杨茗来说,春节回家依然是奢望。

杨茗是湖北恩施人,是萧山区中医院一名ICU护士。ICU被称为重症监护室,一提到ICU,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苦和累”,而收治重症患者的ICU病房,可以说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杨茗在这道生命防线上已经披荆斩棘了10年。

目前,在区中医院的ICU病房里有30张病床,床位全满,其中有80%患者意识昏迷,而且上了呼吸设备,监护仪器时不时发出“嘀嘀嘀”的声音。

她说:“目前ICU收治的重症患者基本都是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上都会有很多仪器监测生命体征,有的身上也留有不少置管,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我们要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等情况,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随时准备抢救。”

一年365天,护理工作不分昼夜,杨茗记不得多少次参与过抢救,挽回了多少生命,她和同事们都数不清24小时为孱弱的老人翻过几次身,这样才不会发生压疮。她们需要帮呕吐的患者清理污秽,给制动的病人按摩肢体,帮助失禁的患者清理大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琐碎的护理工作,杨茗和同事们总能不厌其烦,细致对待。

照顾了那么多患者,却唯独没有照顾到自己的父母。杨茗说:“去年父亲手术,我都不能陪在身边……”眼角的泪珠不禁顺着杨茗的脸颊淌了下来。

临近春节,有十年没回家乡的杨茗格外想家。她说:“上一次回家乡,那还是怀着大宝的时候,现在二宝都已经2岁了。今年,医院里的重症患者那么多,我更加回不去了。其实每年过年,妈妈都会打电话来问,‘今年过年回家吗?’但是每次都会让她失望。抗疫三年,回家乡的行程搁置了三年……”

说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乡愁。

萧山到湖北恩施,1200多公里的路程,在杨茗心里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依然是老妈烧的那碗香喷喷的腊肉。对于患者而言,能碰到一位心细、有责任的护士是一件幸事;而对于父母,杨茗直言亏欠太多。

2022年,杨茗所在的急诊监护室累计接收了500余名危重症患者。每当看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慢慢拔掉身上的管子,从急诊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杨茗都会由衷感到欣慰。

十年里,在萧山工作、结婚、生娃的杨茗早已把萧山看成了第二个故乡,自己所做的就是守着家乡百姓的健康。这次她收到了来自萧山人民的关爱——一份过年健康大礼包。

新春送福、送健康,杨茗希望把这份幸运继续传递下去。她说:“保障患者的健康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希望大家都健康,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北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戴芳:

在萧山收获幸福

期盼春暖花开的日子

从2002年来到萧山,一眨眼20年过去了。戴芳也从当初的孤身一人,成为一个拥有幸福三口之家的女主人。除此之外,她还是北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

“我和萧山有缘,毕业不久后就在这里遇见了另一半,20年来一直在医疗一线工作,其间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很多东西,萧山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戴芳动情地对记者说。

早在2000年,20岁的戴芳从医学院毕业后来杭州打拼。之后遇见了心仪的另一半,也就在萧山扎根下来。2011年,经过统一招考,戴芳进入新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起了一名全科医生。5年后,她又调到北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现在一边负责公共卫生科的疫情防控相关管理工作,一边又是随时能上“战线”采样、接种的基层医生。

这两天,戴芳正忙着梳理汇总2022年上门采样及新的一年新冠疫苗接种的排班工作。“上周我们服务中心社会面核酸采样取消后,我手头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也是在上周,戴芳终于过了一个完整的双休假期,这在疫情三年来还是首次。

对于最辛苦的那段时间,戴芳记忆犹新。去年国庆长假后,随着新冠阳性病例的增多和疫情防控政策不断调整,需要管控对象的数目及种类也在随时调整,而街道每日提供的数据也不是很稳定,为此,戴芳经常要凌晨起来整理街道下发的采样名单,并进行合理排班,又赶在7点左右到达办公室,提前安排好采样人员、车辆调度等工作。之后,她跟其他医护人员一样,戴好口罩,穿上防护服,挨家挨户进行上门采样。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持续了近两个月,她每天早出晚归,连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也无暇顾及。

在新年第一天的朋友圈中,戴芳发了一个微信:“2022被隔离过、阳过,最遗憾最痛心的是把妈妈也留在了2022,不好的都过去吧……”母亲的去世,给了戴芳最深的痛。

因为疫情,也因为工作需要,三年来,戴芳没有回过一次老家,跟父母的联系也仅限于电话和微信视频。“有几次本来已计划好回家,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行,跟家人打电话道歉,他们每次都很体谅,说工作更重要,叮嘱我注意身体,他们会一直在家等我,等疫情结束后我们再团聚。”然而就在20多天前,74岁的母亲去世了,戴芳接到噩耗后匆匆赶回老家送别,一路上,她的脸被泪水打湿了一遍又一遍。

送走母亲后,戴芳很快又回到萧山,全身心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去。说起新年愿望,戴芳深有感触地表示,疫情三年,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不容易,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真正迎来春暖花开,疫情尽早散去,大家可以自由出行,开开心心地与家人团聚,与朋友见面。

区第一人民医院王刚:

“医”线坚守,期待春归来

“儿子,今年过年能聚一聚吗?”“可能还是不行,春节我好几个班。”这样的对话正是来自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的王刚。医院工作的特殊性,让老家是湖北孝感的他6年来一直都是春节家庭聚会里最难“请到”的那一个。

上午8点,医院1号楼13楼病房一派忙碌的景象。经过几次预约,记者见到了刚刚查房结束的王刚,戴着口罩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今年43岁的他,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萧山工作,“我爱人是萧山人,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些年萧山医疗的发展与进步。”王刚边整理着病历边对记者说。

前不久,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后,医院病区打通,王刚与“康复科小分队”第一时间支援全院新冠感染病人的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疾病,随时可能引发炎症风暴。”王刚告诉记者,不同于以往康复科的工作,此次他负责的病区患者情况大多紧急复杂,这对他们这支来自外科、康复科的集结分队是严峻的考验。

短短十来分钟的采访,王刚的手机响个不停,基本都是前来沟通病情的同事或病人家属,“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和家属都非常焦急,这种心情我们深有体会,春节快到了,希望患者能早日恢复健康,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新春佳节。”

在医院病房,没有谁是英雄,只有一颗颗优秀的“螺丝钉”。一个、一群、一批,翻阅着近一个月的病例,在逐渐壮大的患者出院数字里,王刚品读着这份欣慰和喜悦,“很忙是真的,很累是真的,但很感动也是真的。”王刚告诉记者,对于医护来说,所需要的认可实际并不多,“只要病人及家属能理解我们,临出院时道一声‘谢谢’,便抵过所有劳累。”

尽管工作高负荷,对于春节团聚的“缺席”,王刚早已习惯将思念埋在心底,面对记者的询问,用一句“家人都会理解的”淡淡带过,“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马不停蹄,来回奔波是常态。坚守在一线,虽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很少,但能为病人以及其他有需要的居民带来便利,解决困难,作为医护人员的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年味儿’。”王刚乐呵呵地说道,“新年也没啥特殊的愿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能少来医院就少来医院,能不来医院就不来医院。”

今年是萧暖暖春节公益活动推出的第二年,本次活动一经推出受到各方热切关注。截至1月9日17点,后台报名人数已过半,后续也欢迎广大留萧过年的外来家庭或个人积极报名。届时,本报将择优录用,在前期报名的百户家庭中,选取十户有故事的外来人员家庭代表送上过年大礼包。其余的90份,凭身份证自行到萧山日报社领取。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护人员 北干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