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24日,日本正式开始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作业。而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其影响先从一件简单的生活日常品——盐开始。最近,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囤盐潮”,“囤盐”立即成了网络热词。在网上流传的照片里,有的超市抢购一空,有的电商平台显示缺货。

从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到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出事,再到如今日本公开排放核污染水,民众的疯狂“囤盐”行为揭示了盐是“万能”的,它既能预防“非典”,也能防辐射。

面对此类公共突发事件,囤盐似乎成了一种“本能反应”,盐何以能一次又一次成为主角?

有专家指出,囤盐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于未知风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碘盐能防辐射、海盐可能被污染等流言加持,加之一些网络直播间大力推销各类“安全食用盐”,信息不对称使得囤积食盐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不仅如此,一些民众在看到其他人囤积食盐的行为后,盲目跟风,促使囤积食盐的影响面不断扩大。

然而与2003年和2011年两次相比,此次囤盐的时间和影响力小了不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第一时间出台权威消息破除各类谣言以及民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在“囤盐”苗头刚起来时,各大媒体及时发布我国食盐生产情况。中国盐业协会第一时间出来辟谣,以权威的力量破除民众信息不对称。该协会执行理事长王小青表示,我国每年食用盐的消费量基本保持在1200万吨左右,食用盐的生产能力是5000万吨,完备的全社会食盐储备体系有能力保障老百姓的用盐需求。同时传达的信息还有,我国盐资源中井盐、湖盐、海盐分别占比为61%、17%、22%,海盐的比重并不高。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盐业生产企业也发出通告,如广东盐业集团公布了当前省、市两级食盐政府储备量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数据,呼吁市民不必恐慌,更不必效仿“囤盐”;福州市商务局第一时间提醒食用盐货源充足,市民按需理性购买。

无疑在此事件中,官方通过正规媒体及时发声,发布权威消息和科学信息,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事件,保持冷静和理性。这也体现了我们更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要囤的不应该是盐,而是“科学和理性”。民众应多综合各方信息,在科学、不违背常规常识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以盐而言,在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中,成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过多摄入反而会引发各类疾病。不盲目跟风,做清醒、理智的消费者,让囤积风潮能少一些、再少一些,便是对科学最好的诠释。

“非典”时期囤的盐吃完了吗?多“囤”一些科学与理性,便能少产生一些这样荒诞的疑问。

标签: